说起嘉庆帝,大家可能只记得那句“和珅一倒,嘉庆得益”的老话,除此之外,他好像就没啥太让人记住的事儿了。
在现在很多讲清朝宫廷的电视剧里,嘉庆皇帝大多都只是个跑龙套的,根本当不上主角。
翻一翻历史书,你会发现嘉庆其实特别勤奋,他每天都在踏踏实实、认认真真地干活。
嘉庆帝真的挺给力,他完全达到了中国古代对一位圣贤帝王的标准,甚至还超出了预期。
但话说回来,这事儿也挡不住嘉庆成为清朝里最没存在感的皇上。
为啥一个挺勤快的皇帝,会给人一种啥也没干成的窝囊感觉呢?
这事儿,咱们得追溯到乾隆朝快结束的时候聊起。
乾隆皇帝刚坐上龙椅那会儿,他可真下了番功夫治理国家。对官员们管得特别严,这样一来,社会上的风气也就慢慢变好了许多。
但到了后来,因为政策变得宽松了,大家都开始追求享乐,官场的风气就变得糟糕了。
到底有多糟糕呢?
说起来,清朝那会儿,贪得最出名的就是和珅这家伙了。
不过,清朝头号贪污大案,可不是和珅那档子事,而是“甘肃冒领赈灾款案”,也有人叫它“甘肃粮食案”。
这起案子的主要人物是王亶望。
1774年,也就是乾隆三十九年,王亶望被调到了甘肃,当上了布政使。
这老家伙刚上任没多久,就四处活动,跟陕甘总督勒尔谨还有甘肃那一帮大大小小的官员勾结在一起,整了个“花钱买监、骗取赈灾款”的勾当。
捐监这事儿,说起来挺简单。就是碰到年景不好的时候,官府粮食不够救济灾民,朝廷就想了个办法。他们让有钱的人出钱,交上一笔财物,然后就能给个监生的身份,有了这个身份,就能去考科举了。
为了防止中间有人动手脚捞好处,捐监不是直接给钱,而是捐粮食。大概就是40石粮食,这大概值40两银子。
而且名额是有限的,官府会看着当下的情况,来定可以捐钱来获得监生资格的人数。
这个规矩从康熙那时候开始,就一直延续到现在,从来没变过。
但王亶望为了搞钱,在给皇上的奏折里写道:甘肃的老百姓穷,能拿出粮食来的没几个,所以他希望朝廷能让甘肃直接收银子,之后官府再派人统一去买粮食存到仓库里。
上面的人不了解具体情况,想着特殊事情得灵活处理,于是就批准了。
最终,王亶望在实施过程中定了个规矩,让想捐监的人交55两银子。这里面,40两用去买粮食,7两用作办公费用,而那剩下的8两,就直接进了官员们的腰包了。
从每个人那儿收八两银子,两万个人通过捐钱做官就能收到十六万两银子。要是把这笔钱平均分给全省的官员,其实也没多少。
结果,王亶望一不做二不休,直接拿官府买粮食的银子给大伙分了。
钱已经分完了,要是真的碰上灾难可咋整?
王亶望这人挺大胆,他把各个地方的一把手都召集到布政使衙门来开会。
呼吁大家实事求是地报告情况,别把小问题说成大灾难,也别把少量损失夸大成重大损失。
就是说,要是实际上只少了40万两银子,王亶望却让手下人把数目往大了说。反正皇上也不知道具体情况,不捞点好处岂不是亏了。
在那段时间里,从乾隆三十九年一直到四十六年,甘肃的官员们年年都编造旱灾的假情况上报给朝廷。结果呢,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员们一共贪污了差不多有近千万两的白银。
人们常说,假话终归是假话,早晚会被揭穿。
因为当官的贪得太狠,甘肃那边老百姓起义了。
地方闹事了,这事儿瞒不住,也没法瞒。乾隆知道后,马上就让阿桂带着军队去平定叛乱。
大军一到甘肃,就碰上了连续几天的大雨。
王亶望不是说甘肃那边老是干旱吗?可今年咋回事,雨下得这么多?
按照纪晓岚的说法,这事儿不对劲儿,背后肯定有猫腻。
阿桂感觉事情有点奇怪,就上报给了朝廷。
乾隆得知此事后,心里也犯了嘀咕,感觉事情有点不对劲。
所以,乾隆就吩咐阿桂,在平定叛乱的同时,悄悄地进行调查。
一开始,乾隆心里盘算着,这次得逮几个出头鸟,好好教训一番,让其他人瞧瞧。
可是,乾隆瞅见那份调查报告,气得差点没缓过来。
这几年来,甘肃那边有53个州县编造了灾情,这里面,有16个州县借着捐监的名义来办灾,46个州县光捐了监却没真办灾,还有112个州县捐了监又上报了灾情。
换句话说,要是乾隆皇帝真追究起来,甘肃那边七品及以上的官员,基本上十个里有九个半都得掉脑袋。
因为涉及的人实在太多,要是全杀了,那谁来当官呢?所以就连乾隆也只好让步,最后只严惩了112个贪得最多的官员。
忙完甘肃那边的事情,这案子还没彻底搞定呢。
王亶望那时候已经换岗成了浙江巡抚。乾隆心想,这家伙在甘肃都能搞出一大堆烂事儿,要是到了富裕的浙江,那还不得闹翻天啊!
所以,乾隆就让阿桂跑到浙江去查个清楚。
结果这一查,又查出了两桩让乾隆火冒三丈的贪腐事情。
得承认,王亶望这家伙确实挺有本事的。
这老家伙到了浙江,又玩起了跟现在“庞氏骗局”差不多的套路。
实际操作的步骤是这样的。
那时候,江浙一带的官员们贪心太重,把官府的银库都给掏空了。为了应付上面派来的检查,他们就打着官府的旗号,找当地的有钱人和读书人借高利贷。
要是搞不明白,可以看看《雍正王朝》里头的“诺敏事件”。
那些有钱有势的大老爷们心里都清楚,这事儿要是被揪出来,那可是要掉脑袋的。
尽管知道利息相当可观,大家还是忍不住,一个个地把钱借给了官府。
之后,官府借的钱越来越多,利息一滚,亏空就变得越来越大。官员们没办法,只能这儿挪点儿那儿补点儿,勉强应付。
你或许会好奇,像这样涉及众多方面的案件,难道就没人站出来指控或者揭露吗?
确实没这事儿。
有钱人把钱借给政府,为了确保自己的钱不会白白损失,他们只能尽全力支持那些官员。
结果,由于没有人站出来揭发,浙江的官场渐渐变成了一连串相关联的腐败案件。
之后,阿桂在闽浙总督陈辉祖的帮忙查证下,成功把王亶望给办了。
浙江官场不少人也栽了跟头。
王亶望离世后,上头派陈辉祖去他家搜查,结果搜出了足足三百万两白银,还有好多价值连城的宝贝。
可当这些物件被送到京城,乾隆皇帝浏览了抄家的物品清单后,感觉非常不对劲。
早些时候,王亶望给乾隆送了不少好东西,像玉瓶啊、玉山子这些珍贵的玩意儿。
乾隆觉得面子上过不去,就没敢收下那东西,直接给退了回去。
这次交上来的东西里,乾隆皇帝当年挑中的那几件宝贝,清单上竟然没找到。
这让乾隆心里直犯嘀咕,莫非半路被人给“顺手牵羊”了?
接着,乾隆吩咐阿桂继续把这事儿查清楚。
阿桂一查,事情就水落石出了,原来王亶望的那些珍贵玩意儿,都被闽浙总督陈辉祖给偷偷拿走了。
另外,陈辉祖这人挺贪,当官那会儿,他私吞了超过一百万两的银子。
得知陈辉祖的事情后,乾隆心里头那是又难过又恼火。
他觉得,陈辉祖这人当官当得不错。
乾隆皇帝火冒三丈,直接下令斩了陈辉祖。同时,他也顺藤摸瓜,把福建那边不少有问题的官员都给揪了出来。
有个案子,皇上派了个大官下来暗中查探查探情况,结果这一查,就牵连出了好几百个贪污的官员。
这些当官的不仅互相掩护,就连那些有头有脸的地方士绅也搅和进来,一块糊弄上面,瞒着下面。
这么说吧,乾隆皇帝晚年时候,清朝的那些掌权的人,真的是烂到家了。
要让朝廷重焕活力,那就得动手改革制度,整顿官员作风,还得把朝里的派系斗争给平息了。
但很明显,乾隆皇帝年纪已经很大了,他想推动改革,但实在是没那个精力和能力了。
但好在太子颙琰正值壮年,如果他能够效仿他的祖父雍正皇帝,一上台就积极推行新的政策,那么大清王朝再度迎来兴盛,也并非全无希望。
1796年的时候,颙琰登上了皇位,他把年号给换了,换成了嘉庆。
过了三年,乾隆皇帝驾崩,嘉庆这才摆脱了被人操控的局面,真正当上了大清国的老大。
嘉庆亲政后,他立马就对和珅下了狠手,把他给处决了。
不过,瞅瞅他下给和珅的那道命令,就能清楚地瞧出来。
和珅的离世,其实跟他贪污的事儿没直接挂上钩。
嘉庆除掉和珅,主要是想拿他开刀,树立自己的威信。
皇上说到底也是普通人,心里也会记着小账。
乾隆活着的时候,对嘉庆一直不太瞧得上眼,他还特意提拔和珅,用来牵制嘉庆。
老爷子过世后,嘉庆立马动手收拾了和珅,接着给乾隆安了个“高宗”的庙号,这明摆着是给老爹添堵呢。
说到和珅到底贪了多少,嘉庆心里头觉得,这事儿真不算啥大事儿。
就算和珅清廉得一尘不染,嘉庆也铁了心要收拾他!
当然,嘉庆心里明镜似的,知道官员们腐败的事儿。他也特别想扭转这个帝国越来越衰败的局面。
搞定和珅后,嘉庆立马一连串下了好多命令,要好好整顿一下那些官员的风气。
比如说有一年冬天,皇宫里头搞了个大活动。那些大臣们觉得天气冷得要命,心想皇上看了一整天的表演,肯定累得不行。所以他们就没敢去递那些奏折,让皇上好好休息休息。
嘉庆帝得知此事后,立马发话训诫各级官吏,他说自己每天天不亮就起床,辛苦治理国家,你们倒好,天冷了就拿心疼我当挡箭牌,不上交奏章了,这不是让我闲着没事干嘛,像什么话!
有回事儿,有官员给嘉庆献上了些古玩和字画,结果嘉庆大发雷霆,把官员给训了一顿。
乾隆老爷子到了晚年,爱上了乱涂乱画,一有空就让手下的大臣们给他献上些古董书画啥的。
皇上这么个做派,下面的官员当然就顺着皇上的心意来办事了。
嘉庆帝心里头一直不太瞧得上大臣们给皇上献珍宝的那套做法,觉得这不是啥好习惯。于是呢,他自己就先站出来,给大伙儿做了个榜样,明确表示:他对这些玩意儿不感兴趣。
从那以后,嘉庆对花花世界、那些珍贵的玩意儿和字画,一点都不感兴趣。
另外,他树立了几个廉洁的典范,让大家向他们看齐,学习他们的好作风。
但是,嘉庆尽管一直努力按照明君的标准来鞭策自己,大清的国运却还是日渐衰落。
说到底,嘉庆那是光顾着瞎折腾了。他治理国家那套老思想,一点新意都没有;而且胆子也小,碰到难题,愣是拿不出啥真刀真枪的改革办法。
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古代的粮食运输,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漕运。
从宋朝那会儿起,运粮往北方走的水路就慢慢变成了把南方粮食运到北方的主要法子。
这么说吧,要是京杭大运河给堵上了,那朝廷的饭碗可就得悬了。
不过到了乾隆朝快结束的时候,漕运那边乱子可不少,像是什么部门太多太杂,人员超编,干活磨蹭这些。
而且,为了能让漕运顺畅进行,清政府把治理黄河的事儿给搁置了。这样一来,不光是黄河的问题没解决,就连沿途的农田水利建设,还有南北的商业贸易发展,都跟着受到了牵连。
说白了,时代一变,漕运这行当就已经烂到根儿了,得赶紧想办法改改。
要解决这个难题,方法挺直接的。
把原来的漕运方式换成海运就搞定了。
说起来也奇怪,因为“百万漕工的生计都靠这个”,嘉庆居然没敢动手改革。
他怕自己会落得跟雍正一样的下场,在历史上被人说成是无情苛刻的人。
嘉庆年轻时就这样,过了五十岁后,他保守且拿不定主意的问题,就越来越突出了。
嘉庆末年那会儿,嘉庆帝早些时候树立的那些清廉榜样,一个个都崩塌了。
嘉庆感到困惑不解,接着就把责任推给了大臣们,严厉批评官员们“做官一点不实在,对百姓也没给到啥好处”。
还说什么“像这样的平庸之臣,就算是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武这些贤明的君主碰到,也难以治理好国家,更何况是中等才能的君主呢”?
说白了,就是碰上你们这群不靠谱的大臣,就算是古代那些超级厉害的皇帝,像尧啊、舜啊、禹啊,他们要是活过来,也没辙,更别提我只是个还算可以的皇帝了。
之后,嘉庆在前往盛京祭拜祖先陵墓的一趟旅程中,心里琢磨的那些念头被他整理成了一篇文章,题目叫做《论守成》。
说白了,这个国家现在的情况挺让人头疼,感觉没啥好招了。我自己呢,也是使不上劲儿,解决不了这些问题。
改变?心里犯怵。要是跟王安石变法似的,改来改去更糟糕了,那还不如不折腾呢。
因此,嘉庆打定主意,要牢牢遵循祖宗的规矩,当个不折不扣的维持现状的皇帝。
从那以后,嘉庆还是每天努力治国,心疼老百姓,他继续拿高尚品德的标准来管自己。
不过,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,他都会去翻一翻前朝的记载,瞅瞅他老爸、爷爷还有老祖宗当年是怎么应对的,然后就照着他们的法子去做。
要是老祖宗那时候也没辙的问题,他就会跟手下人说:“老祖宗都没给出法子,这事儿咱办不成。”接着,他就发个自责的诏书,把责任往自己身上一推,就把锅甩出去了。
比如说,在1813年,也就是嘉庆十八年那会儿,天理教的人发动了起义,他们还打进了紫禁城里面。
清宫的守卫清军完全没防备,一下子慌了神。差点就被几十个天理教的教徒给偷袭成功了。
碰到这么离谱的事儿,要是换别的皇上,事后准得大开杀戒,抓一批,撤一批,再好好整治一批。
但嘉庆挺逗的,他居然颁布了一份自责的诏书。
讲起这场大祸,那肯定是积攒了好久的问题。我多次跟大臣们说,别“拖拖拉拉、玩忽职守”,可他们就是不听劝。
我当了18年的皇上,虽说没干出啥大成绩,但起码没对不起老百姓,没害过他们。我就纳闷了,咋就还有人想反我呢。
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反省自己,把错误给改了,对上对得起天地良心,对下让老百姓的怨气消一消。
各位大臣,要是你们心里还装着大清国,那就得实心实意地为国家出力。要是你们自己都不争气,那就干脆辞职吧,别占着那个位子,也别让我背黑锅。
反正,国家情况越来越糟,嘉庆自己也使不上劲,他心里就开始琢磨:“不求干出啥大成绩,只要别出错就行。”
这个国家不管是好是坏,我都认了。将来哪天我到了地下,跟老祖宗们碰面,也不用觉得有啥大罪过。毕竟我都是照着老祖宗们传下来的规矩做的,这事儿赖不到我头上。
1820年,嘉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因病离世。
他把那个已经走下坡路的帝国,还有对变革的期盼,都托付给了皇太子爱新觉罗·旻宁,也就是后来的道光帝。
他活着时特别推崇儒家思想和古代传统,同时也没能管好那些官僚集团。
嘉庆帝去世后,那些当官的都说他品德高尚,跟以前的宋仁宗、明仁宗比起来,那是一点都不差。
所以,嘉庆被赐了“仁宗”这个庙号,还有“睿帝”这个谥号。
这个身后得到的评价,恰恰符合嘉庆活着时的期望。
不过呢,除了说人家“仁慈”,或者夸人好之外,好像确实没啥别的可称赞的了。
#百家说史迎新春#